【编者导语】
五一假期就3天,大家说,我们能去哪?
去追逐诗和远方?
估计你追逐着的只有别人的:后脑勺!!!
可以想象
到时候到处都是
人人人人人......
那么五一就不出远门了
留在连云港吧。
跟着小编一起去海图看书吧~
在五一劳动节之际,
走进书海,去了解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匠人,
领略属于他们的风采,
感悟他们坚持、单纯的精神
1
工匠精神: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

【内容简介】
这是一部深入阐述工匠精神的作品。在移动互联网、创新成为年轻人口中热词的今天,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“创造”的渴望。那么,究竟什么才是工匠精神?工匠精神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?作者通过对美国工匠精神发展史的梳理,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在本书中,作者从美国的******位工匠富兰克林开始,讲述了工匠精神在美国是如何从萌芽走向爱迪生时代的高峰,如何随着工业的发展陷入低谷,又如何凭借新一代工匠得到复兴的。在作者笔下,工匠精神摆脱了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,成为当之无愧的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。
本书作者认为,百年来,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,引领着美国成为“创新者的国度”。它塑造着这个国度,成为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。正因如此,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,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、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。
【作者简介】
亚力克·福奇(Alec Foege)
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专业。
畅销书作家,《滚石》杂志特约编辑,《人物》杂志资深撰稿人。
投资研究公司Brookside Research LLC创始人。
2
我在故宫修文物
【内容简介】
在追求房子和车子、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,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,他们用3年磨一把刀,用18年修复一幅画。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,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,成全了文物,延续了历史,也成全了他们自己。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,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。
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,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,却始终不为人知。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*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、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,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。
在大时代的背景下,一群身怀绝技、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,默默地固守“冷宫”一隅,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“国宝”。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、青铜匠、摹画工、木器工、漆器工……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,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,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,他们离开故宫,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,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,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。他们在故宫修文物,也修了浮躁的人心,修了我们的欲望,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,这也许是本书*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【作者简介】
萧寒
著名纪录片导演。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,画家,主持人,戏剧制作人。曾执导《喜马拉雅天梯》,(《人民日报》推荐的年度五部电影之一);导演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高居榜首。
绿妖
时下******的非虚构作家之一,获华语传媒大奖新人奖提名。小说《少女哪吒》被李霄峰搬上电影银幕,入围韩国釜山电影节“新浪潮奖”。曾采访台湾农业,出版有《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》;也曾长达几年深入西藏,采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和传承人。著有《沉默也会歌唱》和《北京小兽》等。
严明
中国著名摄影家。70后,安徽定远人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、法国“才华摄影基金”摄影奖得主。出版有摄影随笔集《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》和《大国志》。
3
总有一个梦想我们愿意付出一生
【内容简介】
从影视演员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的奥黛丽赫本
在世界各地创建了近3000个图书馆的约翰伍德
诞生时就没有双手双脚却成为希望传递者的尼克胡哲
震惊世界的“轮椅马拉松”选手霍伊特父子
……
他们在苦难与逆境中默默坚持走自己的路,在希望和梦想中不停找寻成功的动力,他们给自己带来新生的同时,给别人也带来希望和信仰。
本书选取了世界上*敢于奋斗的24位*奋斗者的故事,清晰的文字内含深意,把我们的焦躁和不安剥离,露出内心真实的世界。当洋葱的外衣被一层层剥掉,你会发现,过程虽泪流满面,但*后你收获的,是能够承受辛辣刺激的双眼和敏锐的内心。
【作者简介】
他对未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着浓厚兴趣,坚信人类才是希望。
他在多个大学进行过讲座,在多个周刊志做过专业网络撰稿人。
现在作为一名专职作者,全心全意写书。
4
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
【内容简介】
这是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,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,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。
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。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,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,令人震撼。在书中,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,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、更充实的生活方式。
本书作者认为,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,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******道路。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,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,那么,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,深入地学习。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,那你要知道,要过上体面的生活,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。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,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。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,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、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、或低级别的“创造者”。
【作者简介】
马修.克劳福德(Matthew B. Crawford)
政治哲学博士、摩托车修理工。
不到14岁就在社区担任电工的助手,15岁成为保时捷汽车修理店的修理工,从高中到大学的7个暑假都在兼职做电工。
大学毕业后继续电工的生活。后来因为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,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博士。
获得博士学位后,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智库工作,5个月后离职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。
5
我是开豆腐店的,我只做豆腐

【内容简介】
《我是开豆腐店的,我只做豆腐》,收录小津安二郎的珍贵文字,连缀成电影大师的光影人生,揭示《东京物语》《茶泡饭之味》等不朽影片的创作秘密,亲述物哀之美等小津风的形成来由,更有小津初次披露的人生故事。
小津安二郎坚持“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”的信条,脚踏实地只开小津独家的“豆腐店”:“面对摄影机时,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,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……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,算是人的温暖吧。我念兹在兹的,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。”
【作者简介】
小津安二郎,日本电影导演
1903生于东京,1923年进入松竹蒲田制片厂,1927年正式成为导演。1963年12月12日,小津安二郎病逝,是日正好是他的六十岁寿辰。按照他的遗愿,他的墓碑上只是留下了一个字:無。
2002年,小津安二郎入选英国《视与听》杂志“电影*伟大的十位导演”。在《视与听》2012年评选的“*伟大的十部电影” 中,小津安二郎的作品《东京物语》名列第三。2000年,小津安二郎入选日本《电影旬报》“二十世纪十大日本导演”,名列第二名;在《电影旬报》2009年评选的“日本十佳电影”中,《东京物语》位居******。
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敬畏,不仅是制造业的支撑,
也适用于每一个工作岗位。
在五一劳动节之际,
向所有具有“工匠精神”的普通人,
致敬!
|